A股实际交易之中,我们会发现同一家上市公司的同一个公告,有人解读为利空,有人解读为利好,分歧严重的个股第二天股价甚至会出现极宽的振幅。
有时同一公告的解读一般投资者和专业投资人的解读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又到了互道XX的时刻”——这句话描述的就是分歧的极端场景。
产生个股定价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认知差异和策略差异。
认知差异可以是财务、法务、行业理解和企业理解等基本面要素理解深度差异产生的。策略差异可以是投资人持股周期,资金成本、投资风格等因素迥异产生的。
其实对于个股消息的解读和定价,是一道主观题,没有对错。本来投资问题就是辩证的,以下抛砖引玉。
问1:股票实际控人质押比例多是好还是坏?
答V1:价值投资者认为这是坏事,高质押代表实控人财务问题很大,体外不知道做了什么事。
答V2:游资认为这是好事,实控人股权锁死,流动筹码很少,控盘容易,股票拉涨后大股东因为质押了股权还无法减持。
问2:个股散户持股多是好还是坏?
答V1:不断下跌的个股,是坏事,机构长线资金都走了,只留下了众多散户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阴跌割肉,股价可能越来越低。
答V2:不断上涨的股票,不一定是坏事,消费股股价上涨会提升股票的知名度与企业的品牌度,散户股东越来越多的同时客户也越来越多,大部分股东同时也是终端消费者。例如白酒,股东的利润每人拿出一点开瓶酒庆祝,酒企的业绩又有了,如此正反馈循环。股东数量和股价一起成长的例子有五粮液。
问3:K线向下破位该买还是该卖?
答V1:短线技术分析者也会分情况回答,上升趋势的股票是买点,下降趋势中的股票是卖点。
答V2:基本面研究之中,如果个股已经到了基本面的底部,K线向下破线是要买的,这样保证你的建仓成本比别的左买者都低,例如K线跌破了半年线,你做了买入,那么相当于你的这部分持股成本低于半年内左买者的平均成本,那么你的这次建仓安全垫就已经跑赢大部分人。
点评:这个案例中,如果一只个股处于下跌趋势之中,但已是基本面的底部了,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技术分析者和基本面研究者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操作策略,技术分析是清仓,基本面分析恰恰是建仓。
问4:企业被反垄断调查,该买还是该卖?
答V1:利空,罚款影响业绩,卖出。
答V2:利好,原来都不知道企业壁垒已经到了垄断级别,买入。
点评:曾经生产PTA的两家企业,被指垄断PTA市场,联合控制PTA价格,长期来看这两家企业股价距离被指垄断之后都涨了很多。目前互联网被反垄断的巨头,几年后股价会如何呢?值得跟踪。
问5:企业的护城河还没有形成,该不该买?
答V1:赚的就是护城河从无到有的钱,买入并跟踪基本面要素,企业提高护城河的过程就是加码的过程。
答V2:这样的企业没有壁垒,卖出,等护城河已经形成再投资。
问6:国企好还是民企好?
答V1:民企好,民企有冲劲儿,国企决策慢。
答V2:国企好,国企财报极少造假,民企如果遇上财报造假或者实控人大比例减持,拿着股票也心慌。
问7:市占率50%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V1:消费股是好事,公司品牌被广泛认知,确定性高。
答V2:对toB的企业不一定是好事。稳定的制造业之中,50%市占率的toB企业意味着它对于下游的出货已经达到了下游客户的采购上限,一般制造业企业采购按照532体系来,即为了控制采购风险,制造业企业会将同一原材料前三名供应商的供应份额控制在50%、30%、20%,那么如果市占率50%的企业是处于稳定行业之中的话,其未来的增长就较为有限。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投资者的出发角度以及认知不同,对于同一信息的解读一定会有分歧,但只要最终盈利,赚自己看得懂的钱就是一笔成功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