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景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571-87030249
光伏传统旺季,限电是敌是友?
来源: | 作者:张浩 | 发布时间: 2021-11-11 | 3274 次浏览 | 分享到:
光伏产业陷入短期危机

8月中下旬以来,部分地区在“能耗双控”目标约束下大幅限产,让生产旺季的企业猝不及防。限电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成为当下最火热的议题。


山雨欲来风满楼,早在六月份,就有业内人士看到了动力煤的巨大缺口。因为安全和环保的制约,国内煤炭供应从三月起持续无增长甚至负增长,电煤进口量也在涨价的作用下大幅缩减。囤积居奇,炒作价格,光伏拥硅为王的故事似乎再一次上演。


避无可避,限电自然也波及到光伏产业链。云南限电导致上游原材料继续涨价,硅料成交均价在行业的焦虑中创下历史新高。由于辅材的主要耗材铝、钢厂限电停产已半个月,接线盒、焊带、边框等辅材与光伏组件绝大部分制造基地受影响严重。这就导致9月15日之后,组件厂开工率大幅下滑,部分企业已不足4成。

产业链看似进入举步维艰的瓶颈期,而四季度爆发的愿景看似愈发遥远,然而限电真的是件坏事吗?私以为不尽然。
 
供给侧:限电间接保护产业链盈利能力
受益疫情导致的海外需求井喷,中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率先扩产,复苏相当显著。制造业快速起量,拉动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引起大宗商品和运价的暴涨。但这一块的定价权却被资源输出型的国家给拿捏了。

今年第四季度出口订单整体仍然饱满,但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在光伏里体现为组件出口毛利率折损较大。


限电也是一种引导行业“软着陆”的手段。看光伏历史,景气度暴增的下一个阶段就是产能过剩。今年上游制造端普遍超扩,新进入者纷至杳来,虽然现在背靠双碳目标,国际关系也和07年不可同日而语,但光伏历史有过如此惨痛的破灭,无法忽视这之中隐含的历史必然性。


9月7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平台发布公告,对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出终止其股票转让的决定。辉煌一时,市值超270亿的海润光伏破产摘牌,黯然离场。


看海润的起步,顺风顺水。成立四年,从设备端生产向产品端延伸,先扩硅棒生产,接着硅片生产,业绩一路突飞猛进。2010年,海润光伏邀请杨怀进加入高管团队。


彼时,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纷纷下调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市场需求短时萎靡。但中国光伏企业巨大的产能无法消化,竞相降价抢市场,利润大幅下滑。

2011年全年,无锡尚德出货量达到2.1GW,同比增长34%,连续两年列行业世界第一,但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只增长5%,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盈利能力每况愈下。


同期,海润光伏在光伏全产业链遭遇寒冬之际,完成了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电站的全产业链布局,且借壳上市,成为A股光伏赛道里最大的垂直一体化制造企业。


但在欧美“双反”的压力下,上游多晶硅片、组件等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海润的上游业务步入颓势,业绩直线下滑。2014年海润的亏损达到9.33亿元,是去年亏损额的四倍以上。海润选择逆势扩张,殊死一搏。


在这一年,海润曾一口气签下总价达到327亿元的大单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不断堆高有息负债,试图用电站业务来拯救自己过剩的产能。当走到这一步,企业就无法坚守了。之后杨怀进内幕交易,孟广宝内控失效,这都是2010年逆势扩张的苦果,海润泡沫的破灭也是顺理成章。


对比泡沫破裂的“硬着陆”,还是要着眼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保护。由于技术分歧、自由竞争、市场机制等复杂因素,坚实的国内产业联盟很难形成,但在核心竞争力突显的情况下,不能让企业的赚钱能力在竞争中被内耗掉。

在这加息缩表的压力环境下,企业的坚守很重要,尤其要避开顶着复杂环境的逆势扩张。而限能耗来控制产能过剩,按捺出口的无序竞争,用短期的阵痛来保护海外需求这块丰润的蛋糕。


9月30日,隆基、晶科、天合、晶澳、东方日升五大光伏组件企业首次联合呼吁,恳请国家相关部门能从政策上灵活部署,引导企业避开年末“抢装潮”;希望广大客户能给予组件企业充分理解,适当考虑推迟电站安装计划;恳请光伏行业协会等机构能及时做好上下游产能监控并互通市场信息,协助企业提前做好产能规划,尽快落地,确保上下游供需平衡,以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去确保光伏市场的健康发展。


限电对产业的冲击,短期看是继续抬高价格,给原本剑拔弩张的供需关系再添一把火。但就像封湖禁渔,这种面向全产业的强制管控,抑制了中小制造业、二线厂商竭泽而渔的动机。

试想,大量的低价组件、落后产能装进海外的屋顶,碳中和40年的市场红利全送给了硅料与轮船,一个光芒万丈的出口行业在无序扩张中轰然倒塌,多么令人遗憾。限电限住开工率,卡住产能超扩,把订单充足、供需互信、有序竞争的海内外商业生态留给产业链价格缓和后的未来,某种意义上这是对后续力量储备的保全。


根据机构测算,能耗双控导致工业生产受拖累约1.5%,四季度工业生产仍然会一定程度上受能耗双控政策的压制,但在边际上会较9月有所好转,意味着这种拖累会被控制,限电的不良影响也在逐渐降低。能耗双控也不是短期的偶然事件,需要企业配合去适应,走出舒适圈说不定更舒适。
 
需求侧:限电间接推动分布式配套加速
由于产业链价格高企,国内光伏电站的项目方观望情绪浓厚,都在精打细算等价格掉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但限电突如其来,部分企业安装屋顶光伏的动力被大幅强化。这个项目在解决自身用电问题的同时,发绿电拿“绿证”又能抵消生产活动的碳排放,从使用角度出发的需求,是之前从赚钱角度出发的需求的纯增量。


按照之前的经济模型计算光伏电站的收益率,默认电价是稳定的。但是现在工业用电已经不是无上限供应,所以考虑IRR(内部收益率)的时候应当计入限电产生的开工率损失。所以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IRR就会非常可观的拉升,回本周期要短很多。企业更有动力去建分布式光伏。


当然,这块需求的释放并非一蹴而就。从宏观来看,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还在探索中,能耗双控的具体措施也尚在完善中。当前如使用公共电网资源,都受到能耗双控的限制,整个电网还是统一管制,不以企业进行区分。意味着已经安装光伏太阳能的企业没能享受到清洁能源的红利,光伏发电上网,自身关厂限电。


关于分布式的推进还需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一方面,光伏电自发自用需要考虑电的质量、稳定性,尤其是对突发情况的处理和应急能力。


2015年3月20日,一次自1999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大的日食将从07:40到11:50 UTC影响整个欧洲。太阳辐射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严重影响欧洲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当时,欧洲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0GW。据测算,日食发生时,有30GW的光伏发电端迅速断联,总计光伏发电量减少 50%,并持续了1个半小时。


不管是分布式光伏还是国家电网,解决方案就是配套储能,避免自身发电和电网供电的峰谷问题。储能目前的政策还待进一步解释,本身成本倒挂,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还没形成,再加上电量存储释放会造成14%的损失,储能行业还需要时间来做早期发展。


另一方面交易市场制度尚待完善,电力系统也不能满足调控的需要。


看交易市场,配额+绿证的政策体系是对原有的附加+补贴政策的替代,但现阶段绿电的交易占到市场化交易电量约0.03%,体量非常小,并且绿电、碳权的交易动机还是以企业形象的建设为主,实质性的经济效益暂无法体现。


今年二月,一场致命的暴风雪席卷美国德克萨斯,重创了德州的电网系统。冻雨在电力设施上形成覆冰,覆冰增加了电力设施的荷载,导致断线、倒塔及杆塔构件折断等事故,需要对损坏设施进行更换,维修时间较长。同时也缩短了电力设施之间电气绝缘间隙,诱发带电设施的各类接地故障,查明的时间较长。同时冻雨压倒树木,进而压倒附近的电力线,带来次级事故。


由此,检修的难度过大,德州电网的批发电价飙升了逾10000%,德州多家炼油厂关闭。德州数百万家庭十年以来首次被迫轮流停电。这一飙升反映了电力的实时价格以及电网不同点的拥堵和损失成本。德克萨斯州拒绝连接国家电网,而国家电网本来可以确保维持该州的电力供应。


在高压环境下,交易市场发挥调控作用的前提就是良好的流动性。交易量过小很容易导致价格失衡,报价失去有效性。现在工商业电价的放开,形成机制能够反映成本,体现竞争,成本传导到消费者,促进交易市场的发展健康的发展。除了交易市场建设的推进,仍需要特高压、配网智能化、能源服务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这是支持绿电市场发挥调节机制的先决条件,从而企业通过绿证实现额外用电。


分布式光伏,当企业的认知从“投资项目”切换为“生产设施”,不论是技术支持还是消费动因、市场空间,都会得益于“限电”而产生前所未有的强大推力,真正把复杂的电网概念深化到实地应用里。好比华为海思事件中芯片遭到的“制裁”,对产业的普遍关注与切身使用意识的觉醒,才是需求释放最关键的要因。
 
限电不是敌人,怠惰才是
“在限电停产的持续加剧之下,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停产156、166的相关产线,全力供应182、210的相关产品。”业内人士如是说,能耗双控确实加速了新产品的推广,加速落后产能的清退。


芯、光、锂在资本市场有如此强的共识,本质是赛道上的企业饱含旺盛的生命力,肩负远大而厚重的使命。技术封锁和缺芯焦虑推动半导体的国产替代,电池技术的迭代更新引起新能源车的需求爆发,行业的终点清晰明朗,问题就是实现的路径需要怎么规划。

殊途同归,光伏行业的迭代在自然周期内不断发生,不断遍历技术突破、配套完善、供不应求、产能释放的循环,在循环中得以飞跃。双碳目标实现之前能走完多少轮循环,这正决定着光伏行业最终产生多大的能量。

光伏的敌人从来不是能耗双控,不是抬价的供应商,也不是拉扯议价的下游客户,而是自身的怠惰,企业的怠惰与行业的怠惰。怠惰会让胜者顷刻间瓦解,居安思危、厚积薄发是唯一通途。


光伏产业的循环需要一直转,也必然一直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良好的商业环境很重要,正确的行业发展道路很重要。至于短期的得失损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过犹不及,事缓则圆,且待时候到了,不破不立。

注: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和提及的个股,丰熙投资不做推荐,以此投资,风险自负。

(文/丰熙投资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