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硅产业链的研究者,也算是开年以来赛道风波的亲历者,研究复盘时沉淀下一些个人的思考,希望与读者们分享。
以光伏举例,去年第四季度我理所当然的推断,上游限电推涨了硅价,缺芯卡住了逆变器供应,终端的需求不断的被压制,以至于实际表现可能会不及预期。
当时很多声音站在这一侧,各方都一定程度下修全年出货量预期,几家头部共同发声抵制哄抬硅价,市场的关注点不自觉的被“极端情况”所吸引。一些同行的认知也是在交流的过程里相互强化,最终形成“装机低迷的共识”。
别被主流左右,要给信息赋权
行为金融学里提到的易得依赖(Availability),正解释了信息处理过程里常见的误区。易得依赖指的是,决策中倾向于依靠已有的、容易获得的信息,以至于忽视了不容易获得的信息。
有句好玩的话叫“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网络社会的参与者很多,但根据我的体会,大部分是主流观点的传播和扩散,独立观点占比其实很低。主流观点往往是集群式出现的,就像电视广告一样,反复强化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好。
因为信息之间非常容易发生冲突和矛盾,很多观点也是对立的,所以我们对于得到的信息,会主观的赋予一个权重,这个权重也就成了我们选择相信什么的依据。
比如说非常著名的舍恩学术造假伪造数据事件,学术界即使有质疑的声音,但交流过程中不断强化和麻醉,“贝尔实验室的天才成果不会有任何问题,一定是自己复现的方式不对”。他三年发了一百多篇论文,越是对他的赞誉就越让他肆无忌惮,试想,铺天盖地都是对舍恩的溢美之词,有谁能提出反对的声音?这就是易得依赖的威力,我们不能给这类信息太大的权重。
投资依赖于理性,依赖于“正确的信息”,而不是“声音最大的信息”。看海关披露的光伏组件数据,在10月的时候同比增速达到了41.1%,接近去年8月的最高峰55.3%,产业链的排产信号也放出了景气度好的信号,上游硅片、电池开工率不断的回暖,硅料的价格出现跳涨跟旺盛的需求密不可分。
同时,在市场普遍认为2元组件失去盈利性的时候,有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分布式0.4元/W的土地成本优势和每月不断环比拉升的总装机量。只要研究者能意识到发生了认知偏差,是很容易通过保持冷静和独立来克服的。
立体的框架,独立的观点
再引入一个概念,叫做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bias),通常定义是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
比如说有人用单一指标筛选股票,认为净利润增速高的一定是好股票,但如果净利润来源于变卖资产,就会在利润泡沫破碎时遭到重创。的确,净利润增速在判断标的好坏的时候影响不小,就像硅料涨价的确对装机量产生了抑制,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公允的给它赋上一个权重。为什么需要研究框架和方法论体系?这正是为了保证权重一定是存在的、保证权重一定是公允的。
选一家餐厅吃饭,假使我们只关心便宜,打开APP按价格逆序,可能就会得到一个肠胃不适、夜不能寐的结果。但用三维指标评价一家餐厅,好吃、健康、便宜,三要素各占33%,综合考虑,那么筛选出来的目标让人满意的可能性就高多了。
市场是复杂的,因为市场是多元的,各种不同方向的力量在对抗,秉持着各不相同的目的。假如我们认同了简单的看空逻辑,那么好业绩带来的收益就会被聪明而坚定的投资者获得。
很简单的做法,把大宗的历史价格和行业ETF走势摆在一块比对,相关性是非常弱的。企业价值当然不是产业链价格一维来决定的。其实深化一点,用纯粹的指标来构造一个线性回归公式,去给企业定价值,我相信解释力度都非常有限,否则就会招致数值世界的王——量化策略的精准狙击。数量之外,还有很多非标准化的东西值得研究,包括企业的能力与品性等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潜在可能性。
从基本面考虑,如果环境恶劣,大家都比年初定的目标低,但企业凭借超强的供应链管理和设备优化做到减缓降幅,拉升利润率,那这不招人喜欢的坏环境就成了试金石,淘出了真正优质的标的。所以,对价值投资者,市场普遍产生认知偏差的时候是非常好的机会,不能落后在主流观点后面跑,被遮挡了视野就很保持理性的判断。
我们永远是信息的弱者
最近学习冯柳的弱者体系,探讨了一些复杂的情况,在2022开年以来成长股走弱的背景下格外适时。由我个人的理解,一月是非常有对抗性的,一个是“淡季不淡”的催化,一个是美联储鹰派信号的施压,还有新题材间的快速轮动,各种策略似乎都遇到了最不擅长应对的局面。
弱者体系就是假定自己在信息获取、理解深度、时间精力、情绪控制、人脉资源等方面都处于这个市场的最差水平。当然理性的投资者们,肯定不是市场最差水平,这个大家都应该有自信。我们需要领会的是,信息不对称在任何情况下都普遍存在。
考虑一个情景,假设不考虑重大非公开信息的违规问题,我们手上有一个成长中企业的独家情报,只要市场知道之后就会形成很强的正向催化。但这个催化的投放时间和力度无法预估,于是我们买入标的来被动等待。
投机者坚信手上的牌一定会主导,但即使有信息优势,仍然不是全知全能,市场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会让投机者的胜率大幅下降。结合我们刚才做的代表性偏差的思考,很明显,策略押注独家情报来获得收益也是有潜在风险的。
潜在可能性很多,比如独家情报出错了、公司迟迟不公开信息,或者赛道不招关注、情报打了水漂,或者宏观流动性压力大、资金避险导致单边下跌,或者监管忽然变化、持仓出现问题,很多种情况都会让独家情报丧失作用,我们蒙受损失。所以弱者体系的前提是泛用的,信息不对称永远存在,只要不是全知全能就会处于某个信息流的劣势方。
敬畏主导力量,保持外圆内方
冯柳说:“我最喜欢的是企业基本面没问题,但因为风格原因被市场杀估值。”像极了今年以来的成长股环境。今年的策略应该怎么做?其实在弱者体系中已经给到了相应的解答。
Q1光伏产业链景气高涨带动盈利改善,半导体资本开支加大,缺货利好国产替代,这就是常识带来的确定性,我相信企业价值会回归,但还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抵御风险的赔率。既要“听最强者的声音,尊重对手”,也要“听看空的人的声音”,这些都指向了流动性,指向了美联储。
业绩和估值背离,即使一开始不理解,也慢慢会在大幅度的单边走势后呈现主要逻辑。所以不应着急,一定要等到“在可被改变的地方才可以逆向”。什么时候可被改变?即使等不到鹰派信号消失,也要等到信号消化,至少要市场看到加息不再波澜起伏,这时候用我们深度研究得来的东西跟市场对抗,就是非常好的安全边际。
作为研究者,弱者体系有一些地方是和我的理念相悖的。我们做的基本面研究目标就是那最耗费精力的10%,用深度研究追求全面的理解,一定得克服认知偏差,不能留有盲区的存在,这是“内方”。所以弱者体系于我而言,不是巧妙的捷径,而是敬畏市场的一种心态,这是“外圆”。
即使胸中有丘壑,在激烈的对抗中也应退避三舍,毕竟“我们主要是来市场中获得收益的,而不完全是来寻找真理的”。传承外圆内方、柔弱胜刚强的古典智慧,以弱者心态尊重信息不对称,或是一种实用的投资智慧。
(文/丰熙投资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