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我个人的操作模式有了些变化,从原来比较快节奏的调仓换股,逐渐地放慢自己的节奏。我对短线、中线之间的差别,做了深入的思考,得到了自己关于短线、中线的差别的本质,这也为我以后灵活地在短线、中线之间切换提供了可能。最后发现,我得到的结论,和之前看冯柳文章中的论述大致相同。
冯柳有关于短、中、长期的讨论,在他的定义里,可以做几个月的短期也叫短线,可以只做几天的中期也叫中线,关键不是看持股的时间,而是看买入背后的逻辑。
如果是以赌的情绪,不对企业有深入研究了解的,依靠顺势和技术操作,那就是短线。另一方面,短线的标的,可以不依赖于业绩。因为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以季度为单位变化的,这已超过大多数短线交易的最大持股时间。也就是说,在短线交易的时间段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在短线交易时间点上,更多的变化是来自于消息和市场的情绪。
但是中线的标的,必须以业绩作为最核心的标准。大多数的中线投资者始终在寻找业务清晰易懂、业绩持续优异、由能力非凡并且为股东着想的管理层来经营的公司。在找到这样的目标后,用合理的价格买入,并在买入后持续跟踪目标的业绩是否与预期的理由相符。这样对于公司中长期有一个明确空间测算后,就算持股周期只有一周也可以算作是中线。
而长线也不是长期持股不动,长线的标的在冯柳看来要求是最高的。一般对长线标的(股票)的未来预期都是数以十倍计,这就要求对公司、行业都要有非常深刻和准确的把握,同时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念,哪怕亏损50%依旧坚定,这对人的判断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再者,市场上真正能达到长线标准的股十分稀少,同时拥有锐利眼光和长期坚守能力的人同样十分稀少,现在回头看,茅台就是核心资产,但是实际上就连一直唱多茅台的但斌,也并没有持续拿住茅台,我觉得这是对人性和未来预见能力,以及研究的信心的极大考验。因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冯柳的持股周期很多都是一到两个季度。
所以在实盘当中,应该像冯柳文章里写的那样:“仅以时间作为策略区分标准的,一定会容易走入误区。决定策略的只应该是股票本身的不同和投资者自身的素质,在该做长线的股票上做了中短线和该做短线的股票上做了中长线,都是会令人悔恨一生的。”
注: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和提及的个股,景裕资产不做推荐,以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