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景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571-87030249
基金投资七宗罪
来源: | 作者:左善 | 发布时间: 2021-02-03 | 12023 次浏览 | 分享到:
最近,#新基民一半是90后# 、#基金投资成年轻人社交工具#等话题陆续上了热搜,有网友坚持在微博超话社区打榜,而他们的爱豆则是某基金经理,甚至还为他们的基金经理成立了粉丝后援会,基金圈也被“饭圈化”……

我观察到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在晒自己的养“基”日常,但细聊了一下,发现有不少人对于基金投资存在一些误解,结合近期对于季凯帆教授《解读基金》的学习,我整理了这份基金投资“七宗罪”,希望对大家的投资实践能有一些参考。

1、懒惰——消极对待投资
很多人在决定拿出上万块钱去投一只基金前考虑的时间可能不到10分钟,远比挑一件衣服花的时间少,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基金经理林奇把这种现象叫做“Charmin综合征”——Charmin是宝洁公司出的一种卫生纸,几乎在美国的任何一个超市里都可以看见,林奇说:“很多人在买宝洁公司股票前花的时间还不如在挑Charmin卫生纸上的时间多。

这种现象不仅股市里有,基金市场上也存在,一来实在看不懂那些专业指标,二来是懒得去搞懂那些指标。但这一万块钱可是我们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血汗钱,怎么就迷迷糊糊投出去了呢?更何况,那些专业的指标并不难理解,网上随手一搜就能搜到,稍微花点时间,也不至于“盲投”,虽然基金理财是为懒人准备的,可咱也不能一懒到底。

而且很多懒人投资者都以为买基金是不会赔的,怎么会?成立5年的明星基金公司里的基金都有持续在亏损的,万一我们的投资期刚好只有5年,岂不要哭晕在厕所?


2、刻板——对基金带有偏见
比起无知更可怕的是懒惰,而比起懒惰更可怕的是一知半解的傲慢。举一个季凯帆教授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来拜访,看见季教授正在读关于投资的书,于是问他投资了什么品种,他回答:基金。

他的朋友立即就开始教训季教授投资证券市场是多么危险……竭力地劝他“回头是岸”。显然,对于朋友来说,与其说是对危险的恐惧,不如说是对未知的恐惧让他远离了基金投资,因为在朋友的认知里,投资基金就是危险的,能远则远。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买什么基金啊,还不如放余额宝里,比银行利息多。”他显然不知道余额宝是一种货币型基金,全称为“天弘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000198)”,低风险低收益,申购费和赎回费为0,只有管理费、托管费和销售服务费,而这些费用是每天从基金资产中计提,投资人普遍都发觉不到。


我去查了下,天弘的官网上也没有直接注明余额宝的基金名全称,甚至连风险测试都没让投资人做,估计是为了应对大众的“恐基症”。

也有一部分朋友稍微知道点皮毛,就开启了“倒数第二给倒数第一讲题”模式,“要买就买排行前十的基金”、“定投最好”、“别碰瘟基”“买了就不用管了,十年之后再去看”……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一知半解约等于未知。

还有一部分朋友对基金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对自己认知不足,买了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于是每天看着净值的波动,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寝食难安,神经衰弱,最后实在受不了这种颠簸而提前结束了投资。所以说,做什么事,态度决定一切,投资也一样。

3、贪婪——误把投资当投机
很多人带着一夜暴富的思想去买基金,买了后就天天盯着净值看,甚至跟别人去比较谁买的基金“好”、谁发财的速度快。

要知道,我们国家的偏股型公募基金自1998-2020年12月底的平均年化收益是17.04%(数据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而美国1925-2002年的股票平均年收益是12.2%,如果投资期很长,有三十年甚至以上的时间,12%其实已经是个很可观的比率,季凯帆教授也表明他对投资回报的期望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最佳,但求平均”, 那些年年换手追捧收益排行冠军基金的人,无疑跟丢了玉米、桃子和西瓜去追兔子的那只猴子一样,最后只能落个空手而归。到底理财不是发财,要理财,先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4、任性——误把基金当股票来炒
基金不是股票,股票的价格受买卖人数的影响,基金不会。很多人有投资股市的经验,在投资基金的时候也采取“追涨杀跌”的手段,对基金进行波段操作,运气好的话会赌中一两次“高点”和“低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每回都能中,因为市场是根本不可预测的,而且这种行为不仅害己还会害人,首先,太过频繁地对基金申购和赎回,会侵蚀掉部分收益;对于基金来说,资金量大必然影响整个投资策略,给基金经理徒增工作量——不停地应付现金的进入和流出。

市场上也常有“基金赚钱、基民却不赚钱”的说法,我想这些基民应该都是喜欢玩波段操作的。

美国一家著名基金公司的基金招募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如果你是一个波段操作者,就不要来投资我们的基金。而美国很多基金公司也规定:在基金赎回后的60天内,不得申购同样的基金,就是为了控制这种波段操作行为。

5、自负——对市场抱太大幻想
“用花呗过日子,用生活费买基金,年轻人的理财热比父辈来得更早”,看到这样的消息我很担心,关于基金投资的风险文章前面也有提到,连明星基金公司都存在连续亏损5年的基金,这5年的波动必然需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消化,咱如果把生活费都投到基金里,万一急用钱,加上形势又不好,那损失一定非常惨重。

还有更让人担心的情况:市场稍微表现好的时候,有人头脑发热借钱去买基金,虽然12%的年收益比银行贷款利率高出不少,但是这12%是个美国股市(大公司股票)长达77年的平均数,期间有23年是亏损的,谁能保证国内市场不会发生更大的动荡,而且借钱本身就会给心理加上一份负担,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之下,谁还能安心地理财?

无论如何,都不要对资本市场抱有过于自信的想象,最好用闲钱去投资基金,应急资金一定要预留,万万不可借钱去买基金。

6、盲从——跟捧热门基金
热门基金一般有两种:冠军基金、明星基金。

看到“冠军”这俩字谁不心动,但我们冷静分析,投资是一场马拉松,百米短跑冠军一定能拿下马拉松冠军吗?而每只基金的招募书都会标注“过往的业绩不代表未来的表现”,1-2年收益夺冠不足为奇,年年收益都能夺冠的基金目前还没出现。

我在社交软件上看到某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5支基金总资产规模达到1255亿,平均下来每只基金也有200多亿,甚至有人为他建立了全球后援会,称他为真正的“千亿顶流”。不免有点担心,理财毕竟不是捧爱豆,季凯帆教授在《基金膨胀带来的影响》里有提到大规模的基金在管理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巴顿·比格斯在《对冲基金风云录》里也直言“规模是业绩的敌人”,基金业绩的上升会带来很多新资金的涌入,而这种规模的扩大却会导致基金业绩的下降,结果就形成一种怪圈,最后导致基金昙花一现。

所谓的明星基金,基本上出自明星基金经理,事实上有一些基金只是挂了个明星基金经理的名字,真正操盘的是他名字后面的陌生基金经理,到头来还是投了个“普通”基金。

7、喜新厌旧——追捧新发基金
经常看到新基金“一日售罄”提前结束募集的消息,追新基金的人里面大多患有季凯帆教授所说的“净值恐高症”,因为新基金的净值一般都是1块钱,老基金的的净值相对来说会高一些。但买基金不是买菜,净值是由基金的总资产除基金的总份额得到的,没有任何依据能够证明净值越低收益越好。

而且一般来说,新(开放式)基金募集完成之后有3个月的封闭期,这3个月的时间里,如果市场处在一个高位,基金经理依然不得不去建仓,净值表现肯定不会好看,所以新基金的风险肯定比老基金的大。

以上,大家对于基金投资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欢迎下方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