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景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571-87030249
历史上的人民币贬值之路
来源: | 作者:吕秀滢 | 发布时间: 2022-05-17 | 4894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国人民币汇率曾经历单一汇率到双轨制汇率,固定到多重调价之间不断变动,1994年才真正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而随着2001年12月我国入世以来,国家对汇率制度不断变革,以适应扩大的外贸市场,2005年7月开始真正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



纵观并轨之后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单边升值到双向波动的趋势。2014年之前,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升值阶段,这与当时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扩大直接相关,这是汇率变动最直接的原因。


国际收支主要由经常项目和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构成。货物贸易是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贸易顺差自2001年的282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5762亿美元,大幅拉升了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而在2014年至2017年期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货物贸易顺差的一半左右,叠加初次收入逆差及二次收入逆差的影响,经常项目顺差开始出现下滑。

 

对应的,2015年后也出现了历史上比较大的三次人民币汇率贬值,主要在集中在2015年汇改,2018年贸易战以及此次4月份的汇率下跌。


2015年8月,人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逐渐形成“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中间价形成机制,使得之前累积的人民币贬值压力得到释放,如果回溯此轮贬值的原因,可追溯至美联储2013年削减量化宽松带来的全球紧缩,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是持续了近两年才出现一次性释放,贬值之后资本外流的趋势也明显得到放缓,这是一次“主动式”的汇率调整。

 

而2018年4月的美国贸易战,汇率贬值和关税加征步伐呈现高度正相关。此次贬值的主要原因还是需要回到最直接的国际收支问题。从图2可以看出,2018年由于美国对我国大部分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导致我国经常项目下降至879亿美元,回到2004年之前的水平。此番贸易影响一直持续到2019年。



2022年4月份的这次急速贬值,相对是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首先贸易层面,2020年疫情爆发,导致全球供应链出现断层,国内出口业务逆袭大增,出现了出口增速和汇率相背离的情况,人民币汇率在2020年升值6%。


而2022年以来,海外制造业开始复苏,国内出口数据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不断下滑,市场对国内出口景气度预期出现下调;其次外部环境中,美国逐渐收紧货币政策,美国国内通胀率高企强化了加息步伐和缩表幅度的预期,中国和美国国债利率倒挂,也进一步推进了资本外流,加大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

 

对于此次贬值的原因,本人更倾向于是主动结合被动。


2020年汇率升值和出口快速增长属于异常现象,那随着全球供应链逐步复苏,这一现象肯定会改变,所以适度的贬值在一定逻辑上也是为了去支撑出口数据不出现剧烈下滑,不对全年稳增长目标造成冲击。


而对于全球大宗价格高企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安全属性使得资金流动会加速,而按照前两次汇率贬值历史,快速调整的上限应不会突破。


(文/丰熙投资 吕秀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