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景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571-87030249
千帆竟发,勇进者胜:户用储能的第二逻辑
来源: | 作者:张浩 | 发布时间: 2022-08-25 | 9104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作者张浩,华东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现任杭州丰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有量化投资的项目经验,善于将数理逻辑同行业分析方法相结合,在公司成熟的研究框架上建立数据库进行深度挖掘。覆盖光伏、半导体领域,从技术的协同效应出发,在热点赛道上寻找被低估的优质标的,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宏观视角下的储能

5月反弹以来,储能板块气势如虹,资本市场票选明星当之无愧。短期有俄乌冲突,欧洲电价贵上天的情况逼着居民从购电转向自发自用,这样家庭配备储能系统可让夜晚能用上太阳能发电。以中长期逻辑看,需求端光、储一体,市场空间够大,供给端锂电技术同源,电池创新的浪潮同样能助推储能产品发展。


需求端的景气并不是因为某个事件“忽如一夜春风来”。其实2021年各企业的储能业务已经表现出惊人的增速,储能已经从一个培育中的萌芽业务变成了企业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更是有声音喊出了“十年一百倍”的豪言壮语。


对于海外需求端来说,长期的基础一直存在,变化的起点虽缘起2020年,但俄乌冲突是欧洲需求激增的催化剂。比如德国的新能源建设,在2002-2020这个周期将新能源占比从1个点提升至40%,疫情后出现加速性推进,原定的80年碳中和,在2020年讨论时提前到2045年,俄乌冲突时期又将弃煤规划提到2038,2030年的新能源目标从65%加码到80%。


再看美国的太阳能税收抵免(ITC政策),05年就提出了30%的太阳能投资税收抵免比例,06、08、15、20年多次延期,21年的“重建美好未来”刺激法案更是把免税的幅度上调。


很多投资者担心储能的经济性问题,比如国内配储能回本周期有的长达二三十年,除非强制配储,似乎这块需求的逻辑不是特别通顺。诚然,现在储能消费主要需求还是来自高电价、高峰谷价差的国家,但我认为以中长期视角来看,储能的经济性倒不是大的矛盾。


要使国内发电、电网、用电侧的经济性显现,需要经过政策主导向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伴随着电力系统的升级和重构,电力市场也会经历一个从认知到设施的自然发展,从锂矿产能释放带动储能投资成本下降的过程。


就集中式储能方式而言,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电力的输送成本和交易成本只会比现在更低。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但储能本质还是一个新兴产品,而且这个路径并不存在对抗性的矛盾,装储能的经济性和必要性其实是相互依存的,产业成熟之后会形成共振。


微观视角下的储能

户用储能的发展模式值得思考,究竟是往家用电器方向走个性化、注重产品体验,还是往集成电站方向走,追求严格的性价比指标?


就目前而言,偏好还是按区域划分的,根据区块的经济水平对市场进行分层。像经济基础较好的荷兰、比利时和德国,对于价格不敏感,偏好高溢价产品,自然也就注重服务、控制便利性、安全性与稳定性、设计理念与品牌力。


而另外的区域像西班牙、英国等,补贴力度低,会依照光照条件、用电负荷等去控制光储系统的成本,很多小品牌也能攻进去。


家用电器方向的逻辑不难理解,我们可以以净水器为参照。19世纪,莱茵河水污染影响德国波恩,于是净水器应运而生。国内净饮水行业兴起是从2000年开始的,渗透率和普及率和海外有较大差距。早期以粗滤、微滤、超滤为主,后来在韩国净水产品的影响下,着重于外观和功能型设计,滤芯滤材方面也有所迭代。在发展过程中,众多黑白电大品牌像厨电、热水器、太阳能、卫浴管道等,纷纷推出自家的净水器产品,整个行业迎来蓬勃发展,最终平均单价在3000元左右,年销售额超300亿。


参考现在的家电趋势,数字化消费指生产企业通过分析用户的需求信息,推进C2M方式(用户直连制造),为消费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力争让用户需求与厂家研发直接挂钩。就像净饮水品类,水质健康是产品基础,在这方面的差异性相对不直观,于是消费者关注的功能点转移到智能监测(寿命检测,换芯提醒)、自选过滤级别(控制净水的程度)、自动清洗、更快出水、自动杀菌,厂家也将功能从简单净水延伸到气泡水、茶冲泡、矿物质水等场景,或者将数字触摸屏、花洒、龙头等融入产品的集成化。或许户用储能产品也会朝着这种形态发展。


其实从经济性考虑,净水器耗材的价格不低,如复合滤芯、RO膜等均要求定期更换来保证水质,再叠加设备和安装成本,通常来说使用净水器要比购买瓶装矿泉水昂贵不少。但不少家庭已经形成了这种生活习惯,产品本身服务于体验感和满足感,实用性(有没必要配置,产品是否匹配用水量)、价格敏感度(多少价位能接受),这个阈值在产品的推广和用户交流间不断被改变,最终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消费主义陷阱”。


户用储能也类似,当产品属性发生变化,不再是一个应急品,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就会减弱。现在暴涨的天然气和电价导致了欧洲居民的恐慌,愿意花上数万欧元去配置一套家用光储系统,解决用电问题。


专家测算,就算能源危机解决,这种焦虑仍然会持续一到两年,仍然会有很强的动力去配储,对抗不确定性。就像疫情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因为居家办公的需要,配置了升降桌、工学椅等家具,很难断定这是否是一种短期脉冲式消费,但可以明确的是,疫情创造了改变生活习惯的先决条件。


就像能源危机,配储的用户感受到了这种自发自用的安全感,很可能储能产品就变成他们生活模式的一部分,从而储能需求和能源价格脱钩。所以,企业应该都在思考,怎么把短期生意做成长期生意。


当前,不少家用电器厂家进军储能赛道,思考产品逻辑,着手开拓渠道。就像互联网企业进军家用电器一样,这种跨界思维的融合会带来大幅度的产品创新、渠道创新,传统厂商以价取胜的打法面临考验。


在欧洲,拥有对接客户的销售渠道的大储能厂商,只有Tesla(导致盈利能力较差)。其他像中国的储能企业,通常对接的是欧洲本土的集成商、安装商,有点类似各种不同的配件送往电脑城,用户在电脑城购买组装主机。消费者只负责说需求,由商家挑选、写一个配置单、并把仓库里的配件组装成电脑,所以消费者对于配件产品的认知程度是比较弱的,远小于买品牌整机的品牌认知度。


现在这种销售模式相对比较脆弱,面对恶性竞争、面对逆向选择是早晚的事,竞争格局、利润分配一定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投资视角下的储能

储能的市场空间不言而喻,因此竞争激烈程度也超乎想象。能源危机下欧洲各区域“诸侯割据”,都在打磨自己的产品特性,力求“开疆拓土”。


除此之外,新进入者也是蠢蠢欲动,每家都以营收翻倍以上的年目标在有限的市场跑马圈地。就目前而言,储能不是一个成熟产品,它还不具有标准化规范,所以一些兼容性很强的产品在这个时点大放异彩。


户用储能的未来是什么形态,一体化和分体式谁优谁劣,既无法证伪,也难以下定论。


以我的视角,储能板块的热情高涨是否是炒作、是否过于乐观,这些问题我无法回答。回归价值投资的本质,在欧洲储能热潮中,“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部分企业展现出了极好的创新能力、渠道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交上了令投资者满意的答卷。这些东西是久远的、实在的,不需要跟市场赌,也不会到山穷水尽拼死一战的境地。把信心交给它,然后忽如一夜春风来,自有千树万树梨花开。


注: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和提及的个股,丰熙投资不做推荐,以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