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浩,华东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现任杭州丰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有量化投资的项目经验,善于将数理逻辑同行业分析方法相结合,在公司成熟的研究框架上建立数据库进行深度挖掘。覆盖光伏、半导体领域,从技术的协同效应出发,在热点赛道上寻找被低估的优质标的,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期阅读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刀耕火种到科技革命,迭代的频率和幅度是天壤之别,生产力的全面爆发无法脱离里程碑式的生产方式革命。书中提到,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通过驾驭和转换能量来解决原料短缺的问题。
其实,现代视角的工业革命核心不仅于能源,同时还包括商业模式、通信系统、产业环境和地缘政治等诸多要素。联想到现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逆全球化的趋势,先进制造业作为中国制造的先锋军,应当是到了出现变革的节点。
先进制造的商业模式
从制造业的演变看,最早是单件小批量制造,类似手工艺品,技术工人使用锤、剪子、刀等工具,每次生产只能完成一件或几件产品,往往标准化程度都较低,依赖于工匠的技能水平。
后续工具发生了升级,出现了磨床、机床等大型制造辅助机械,但本质还是对工人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有精细加工能力,也要有针对设计的组装能力。这种模式的问题就是高成本,需要花比较多的资源培养工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造业把生产流程进行拆解,生产资料的核心从工匠变成标准化设备和流水线,技能水平低的工人也可以通过高熟练度来保证成品的出品效果。福特造车就是大规模流水线的典范。
流水线和手工艺生产的关键区别在于,产能和资金承载力都有了巨大的飞跃,产业资本能够集中,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都是大幅提升。假使需要培育一个产业,原先需要到处找有实力的匠人,盖出星罗棋布的手工小作坊,现在仅需要建一个大工厂,买一些设备招一批工人,就能量产标准化的工业品,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种模式虽然进步了,但同样存在问题,没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交换效率的提升,个性化需求其实被显著放大。举个例子,传统电商依靠搜索引擎,引流方式单一,一切以促进成交为主,对于用户需求的挖掘也比较固定。当时流量都是由平台分配的,比如用户打开淘宝,淘宝给用户推荐销量最大的产品,用户可能买了发现不是很满意,但也无可奈何。
在这种环境下,个性化需求是很难表达的,流水线单品因为很便宜,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然而现在是基于社群的电子商务,用户来自于不同的入口,本身就具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特征。平台也利用大数据,力争精准匹配,恨不得能一对一打造完美符合用户需求的个性产品。定制化向上游传导,对于全产业链的要求都远高于从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要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蒸汽机的出现和推广,能源主体是以煤炭为主导,信息系统是以印刷品交流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围绕内燃机展开,能源主体切换为石油,信息系统基于电子通信技术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和升级。有学者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主体是可再生能源,通信系统由电子通信技术切换为互联网。
首先是可再生能源,最直观的优势就是“便宜”。随着碳中和变成全球目标,传统能源像煤炭、石油等,都会产生超额碳排放,引入碳税成本,或者受到碳配额的限制,生产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去年10月限电的威力可见一斑,今年俄乌冲突下的能源危机又强化了这类矛盾。能源变革导致产业研发的聚焦、投资环境的改善,势必会加速能源效率的提升,带来潜在的生产增量。
中国本土的新能源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能源变革无形也狠推了一把制造业的变革。
考虑通信系统,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互联网(IT)和通信技术(CT)经历了融合的过程,现在又在各自的领域挖掘独特的应用场景。早期的IT研究方向主要聚焦计算机软硬件,而早期电信业主要是电报、电话,二者泾渭分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服务爆发,市场有进一步的技术需求,于是IT技术通过智能网关来控制通信网络,ICT融合由此开始。
现在认知体系中,通信前沿技术以5G为代表,而互联网的前沿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有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些技术对当代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相对计算机漫长的历史,IT技术只能算是萌芽期,应用潜力仅被挖掘出冰山一角,在工业制造领域还大有可为。
像网络游戏害怕工作室,后者利用脚本的自动化生产对手动生产造成毁灭性的降维打击。如果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那么制造业未来的趋势将是生产系统一体化、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可变的产品制造能力、高效的人机交互。
以光伏硅片的生产为例,现在的拉晶炉遵循程序预设,控制已经不单局限在设备本身,和整个工厂系统中的其他模块是联动的,大幅减少了人工的介入。还有像硅片的新玩家,采购炉子都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拓展性,能够支持更大尺寸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动态的调整产品参数。现在还是在迭代的过程中,未来柔性生产线和工业机器人的大幅推广值得期待。
大工厂的投资
Porter和Rivkin的研究表明,对先进制造能力、本地供应链网络和员工技能的投资不足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隐患。高新技术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是深度绑定的,比如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室看重仿真的表现力,关心东西做得好不好看,而工业界具有严格的性能和时延限制,拿实验室成果来。
制造过程就有点像想法的表达,是创新理念落地为产品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资本开支不足会侵蚀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欧美近期的政策都对本土工厂的投资有所侧重。
现在的宏观体现出相当的逆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法依靠海外的产能来满足内需拉动经济,那么本土制造的战略意义就很显著。中国制造具有特殊性,包括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成本管控和投资环境,在全球竞赛中具有极强的优势。
假如能和海外站在同一起跑线,中国制造的后劲将极具主动性。虽然说部分行业有局限性,比如大炼化的变革暂时难以展望,但看近期的产业环境,已有不少赛道龙头选择加入“工业4.0”的队伍,开启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生产。可能是全球断供推了一把,也可能是自然而然的生产需要,智能工厂模式正在以喜人的态势快速发展,距离收获期已越来越近。
注: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和提及的个股,丰熙投资不做推荐,以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