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景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571-87030249
创新药械的估值能否再起?
来源: | 作者:刘方楠 | 发布时间: 2022-08-05 | 11445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作者刘方楠,浙江大学工学博士,曾在多家上市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参与并负责一类创新药全周期项目管理,多年二级市场投资经验,现任杭州丰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行业研究员。覆盖医药板块优质公司,擅长从基本面、市场面同时思考投资的胜率与赔率,做时间的朋友。

7月18日,第七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落下帷幕,本次共有217家企业的327个产品获得中选资格,有60种药品采购成功,平均降价为48%;按约定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省费用185亿元。平均降幅看起来不高,但竞争激烈的大品种降幅可不低。


最大的三个单品来看,美罗培南降幅60%,奥美拉唑钠降幅92%,吗替麦考酚酯胶囊降幅75%,均远超48%。其他中选结果来看,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价格从每粒平均108元下降到18元,其中先声药业以3.2元/颗(规格4mg)的最低价中标,大幅下降97%,也就是说一支钟薛高等价于6粒肿瘤靶向药。


虽然价格体系看起来有些不平衡,但在集采政策背景下,仿制药早已回不到过去高毛利的时代。同样的,高值耗材也未能幸免。7月初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发布了《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公告》,标志着第三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骨科脊柱类集中带量采购正式启动。骨科耗材公司的估值还没从第二批集采中缓过来,又要面临第三批集采的压力。


伴随政策的重重压力,A股药械公司的估值难道再也起不来了吗?



有趣的是政策在DRG支付改革中出现了转机。DRG支付指按疾病诊断付费,是一种规则比较复杂的医保控费工具,本质特征是在所有出院病例和病种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诊断分类、疾病复杂程度、患者年龄等因素进行临床统计分组按病例支付。

医保局去年11月发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总体工作目标为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按理说,这种支付端收紧的政策对企业来说应是利空,但在7月13日,北京市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CHS-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其中提到临床效果有较大提升的药品、医疗器械和诊疗项目在评估后,可进行DRG外的支付。也就是说具备临床优势的创新药械将不再受制于医院的支付端压力,医生在使用的时候不必考虑医保结余的问题。


很明显,该政策很大程度上会促进新药、新器械、新技术在一线临床使用,如果后续试点成熟,大范围推广到其他DRG试点地区,创新药械的使用量会进一步提升。


不仅医保端在政策上发力,地方政府也暗中发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7月26日深圳市发改委连发《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三份文件,其中提到在创新药方面,每个单位最多1亿元的资金资助;在医疗器械领域,每个项目最多3亿元的资金资助,这也从侧面反映政府对创新药械产业的重视,推动经济结构往高端制造业转型。


但机构这边依然对医药板块保持悲观,研究近期二季度公募持仓报告可以发现,医药仓位相对沪深300的超配比例已降低至1.5个百分点,是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市场似乎对医药板块已悲观到极致。


万物皆周期,伴随新一轮医疗新基建崛起、创新药械出海能力提高、人均卫生费用提升、创新药械政策边际改善等诸多因素发酵,估值底似乎已经若隐若现。政策改革总是在变化中前进,事物发展总是呈现螺旋式上升,抬头远看,我们依然前行在长坡厚雪的路上。


注: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和提及的个股,丰熙投资不做推荐,以此投资,风险自负。